新华路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
一、目的意义
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目标,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创新就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探究提出新的看法、做法。
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: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、探究式的学习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处理信息的能力、交往合作的能力。
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。教育家彼利亚说过:“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,因为这种发现,理解最深刻,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、性质和联系。”
综上所述,“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”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。
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,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,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,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。
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,终身学习是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,终身学习就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,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,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。
因此,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、教师、学生哪一方面来说,均具有实践价值。
由此看来,我们今天倡导的“研究性学习”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,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。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,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。因此,我们今天倡导的“研究性学习”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,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二、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及目标定位
1、研究性学习的涵义
对于研究性学习,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。
不同的角度是指,“研究性学习”既是一种学习方式,又是一门课程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,“研究性学习”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,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、探究问题、获得结论的过程。“研究性学习”是与“接受性学习”相对的一个概念。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,“研究性学习”与“接受性学习”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,在人的具体活动中,二者常常相辅相成。我们强调“研究性学习”的重要性,是想找回“研究性学习”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,而非贬低“接受性学习”的价值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,“研究性学习”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、所有活动之中的。作为一门课程,“研究性学习”课程是为“研究性学习方式”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、有计划的学习机会,具体的说,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,以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,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,主动地获取知识、应用知识、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。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。
2、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
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课程,研究性学习基本目标的着落点都是学生。可以这样说,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,促进每一个学生、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,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,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,所以我们强调和力求实现的是以下目标:
(1)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,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、乐于探索、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,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。
(2)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,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。
(3)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收集资料的能力,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,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。
(4)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,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,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、创意和成果。
(5)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,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,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,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,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;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、严谨的科学态度、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。
(6)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,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,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、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,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,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,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三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把握
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而言,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。我们不必与传统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、逻辑性。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,其内容的把握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原则:
1、自主性原则: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、爱好与特长。在研究整个过程中,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,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、研究小组;评价以自我评价、学生互评为主。
2、实践性原则: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,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,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,在“做”、“考察”、“实验”、“探究”、“体验”、“创作”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,体验和感受生活,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3、过程性原则:在力求科学结论的同时,更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各种能力的培养。
4、社会性原则;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,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。
5、综合性原则: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,又是一门课程,作为一门课程,可以确定地说,“研究性学习”是“综合实践活动”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开发、实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,就是围绕某个专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跨学科进行讨论,激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,促使学生多角度、多层面地思考问题。
四、研究性学习的参加对象
全校师生
五、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
1、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组织领导
(1)学校成立领导小组,由校长室、副校长室、教导处、大队部、总务处负责人组成。负责整体规划,全面部署。
(2)学校明确各职能处室的职责。校长室、教导处统一负责全校研究性学
习的日常工作。教科室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。德育处负责学生在研究性
学习中的纪律教育和行为考核。总务处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供后勤保障。
(3)分年级指定指导教师。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研究性活动的专业性
组织与指导工作。
(4)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协调者,也是学生活动的
具体组织者、管理者,是课题的实际执行者。
(5)学校成立评审小组,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,也可聘请专家为咨询导
师。主要职责是对各研究课程作出评估。
2、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
(1) 学校对教师的指导
以报告会、专家讲座、座谈会、发放学习材料等形式,将树立新教育理念的
学习作为起步,帮助教师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:第一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;第二是执行课程计划,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专门课程。
开展比较研究,明确和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。
推荐成功个案,明确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。
学研并行,学思结合,不断调整,不断改进,不断提高。
纳入学校“绩效评价”、“教坛新秀”、“评优评先”等考核。
(2)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
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,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,有针
对地进行指导、点拨和督促;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、研讨活动,促进学生自我教育,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。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,而是提供信息、启发思路、补充知识、介绍方法和线索。
实施研究性学习时,教师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、理
解和参与,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,为学生
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。
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,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。要指导
学生写好研究日记,及时记载研究情况,真实记录个人体验,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。
3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组织形式
(1)小组合作研究。由2--5名学生组成课题组,自己推选组长,聘请指导老师。研究过程中,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,各展所长,协作互补。
(2)个人独立研究。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,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,也可以不确定范围,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,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,用几个星期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。